杨志伟代表:
您提出的《关于加快我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建议》(第20222166号)建议收悉,我局高度重视,积极组织市委组织部、市委政法委、市公安局、越秀区等共计20个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,并与您进行了座谈和多次电话交流,经综合20个会办单位意见,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:
一、建设“穗智管”平台,初步实现城市治理“一网统管”“一屏统管”
我市聚焦超大城市特点,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,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、堵点问题,按照“一图统揽,一网共治”总体构想,以“看全面、管到位、防在前”为目标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建设集“运行监测、预测预警、协同联动、决策支持、指挥调度”五大功能于一体的“穗智管”城市运行管理中枢(以下简称“穗智管”)。作为“一网统管”的总底座、总支撑、总入口,初步实现了城市运行“一网统揽”。截至4月30日,“穗智管”通过对接35个部门共115个业务系统,建成互联网+监管、基础支撑底座、政务服务、应急管理、公共安全、医疗卫生、城市管理、交通运行、营商环境、城市调度、经济运行、民生服务、智慧调研、智慧党建、城市建设、生态环境、智慧水务、羊城先锋、疫情防控、综合指挥调度等24个应用主题,汇聚数据量64.12亿条,共对接3175项数据项,其中通过接口、库表等对接的数据项为2118项,实时更新数据占总数据量的66.71%,初步实现城市运行体征部分重点指标“一屏统揽”。
二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培训活动,有效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及数字生活体验
市、区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数字技能教育培训活动。市层面:建设数字化科普资源,在广东省物联网科普教育基地设置无线射频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医疗、智慧穿戴、智慧销售、北斗导航、智慧家居、智慧市政等数字科技展区,让市民在互动体验中增强对数字科技发展的认知。实现科普培训数字传播,2021年我市开展科普基地能力建设培训活动7期,通过微信视频号、虎牙、YY直播等多平台面向公众直播,同时将培训内容转换成视频,无偿提供给有需求的科普单位。截至2021年底,共建设了26个覆盖全市11个区的“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”,通过开展“广州社区教育大讲堂”“广州老年教育大学堂”,每年安排80-120场市一级的讲座,2021年线下共有3457人参与,线上共有486471人次收看在线直播。为重点加强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,2021年开展智慧助老系列课程,累计学员143506人,累计总人次206570人次。2021年11月16日至18日,我市开展首次数字政府公众开放日活动,丰富公众数字生活新体验,邀请近百名市民代表分批走进广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、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广州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,“零距离”现场参观、互动体验和座谈交流,市民表示很震撼。
区层面:荔湾区充分发挥培训机构作用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网站、微博等平台,引导社区群众树立正确家庭学习观念,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。截至3月底,共开展数字技能培训663次。从化区成立了7所社区学校、252个社区教育学习点、13间工疗站,以“互联网+社区教育”等方式,组织互联网+民宿客栈、志愿者岗位素养等社区教育公益讲座130多场,参与讲座活动居民12万多人次,丰富呈现居民的文化生活,优化城乡社区治理。同时,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,正在积极探索适合他们需求的数字服务和数字技术培训。番禺区大力开展数字家庭试点项目,选定大石街莲芳园作为既有小区改造试点,由中国电信公司出资建设,打造千兆宽带为信息通道基座,住宅内通过千兆WIFI把所有设备互通,人机交换、物物互通,上联物业管理智慧社区,下联生活应用。
三、建设物联感知体系,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智慧化水平
(一)持续推进物联感知体系建设
一是构建全市统一的物联感知平台。统筹接入全市存量物联网感知设备,并聚焦城市安全、生态环境、城市管理等领域,分批部署低成本、低功耗、高精度、高可靠的智能感知设备。依托平台,融合摄像、射频、传感、遥感和雷达等感知单元,建立“天地空三位一体”的城市泛在感知网络,增强城市立体化的智能感知能力。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交通、智能家居、健康医疗、物流跟踪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多源应用,扩大城市感知网络应用率。二是探索建立采购数据服务、培育市场新模式。进一步梳理城市运管服工作相关物联体系指标,加大物联感知系统建设各方面投入,通过对比,初步确定采购数据服务、培育服务运营商的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新模式。
(二)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智慧化水平
我市推进“综治中心+网格化+信息化”建设,规范镇街综治中心实体化动作,打造以综治中心为依托、以综合网格为单元、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基础工作体系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体制机制改革,搭建网格指挥调度平台,全市城乡社区划分综合网格20849个,运行网格事项109项,配置网格员2.1万人,推行“一网格一支部”,推动党的组织全覆盖建在网格上。
白云区全方位推进智慧社区建设,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治理智慧化水平。一是白云区统筹推进全区智慧城市建设,加快推进现代化社区建设。强化智慧白云顶层设计,制定智慧白云(数字政府)建设三年行动方案,基本建成“令行禁止、有呼必应”综合指挥调度3.0版,集约建设基础支撑平台。二是夯实智慧社区基础支撑平台,深化赋能社区治理智慧化建设。初步搭建视频汇聚应用平台,已汇聚各类视频3.6万路,实现视频资源汇聚共享;在疫情防控中,通过平台可实时查看疫情风险区、隔离区、管控区等多个视频点位实时监控情况,为疫情管控、核酸检测、医疗资源调配、指挥调度提供技术支撑。建成物联网平台,实现物联感知设备信息数据采集、汇聚、管理、共享、共用。三是以建设智慧社区为契机不断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。典型应用是打造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。通过白云区“智慧民政”综合服务平台项目,采用“1+N”的架构,以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先行先试,深入挖掘具有白云特色的应用场景和特色服务。
花都区建设智慧社区的亮点之一是推荐社区智慧AI网格员工作。基于“令行禁止、有呼必应”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二期项目,开发AI智慧网格员功能模块,通过大数据、AI智能等对城市管理进行更好地预测预警。目前,AI智能网格员中的物流小车智慧网格员已经上线运行,物联网智慧网格员计划于今年正式运行。物流小车智慧网格员可达到固定路线7次/日的巡查频次,比普通人工网格员巡查频次高6倍,实现网格事件早预警、早防范、早处理。
南沙区打造南沙时间银行平台。南沙创新“互联网+社区服务”服务模式,推动社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以购买运营管理服务的方式启动“南沙时间银行”项目,建成以时间存储交换为核心,以时间货币化为媒介的第三方时间存管平台,打造“随时随地随心”的社区服务网格,将社区居民需求与政府、社会、社区、居民资源精准衔接,建成具有南沙特色的城乡社区服务一体化运作模式。截至2022年2月28日,南沙时间银行发展个人会员116077人、团体会员2529个,发布需求169172宗,完成对接104164宗,引导组织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活动5074场,服务人数达到76万人次。
四、数据、服务下沉基层
(一)数据下沉基层
为解决基层使用数据难问题,我局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研,就基层治理数据需求、数据返还、利用大数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,在逢源街、白鹤洞街开展数据赋能基层治理工作试点,积极探索可在市域复制推广应用的经验。现已初步建成综合人口数据模型、数据治理业务机制和基层服务支撑能力,摸清“人”的底数,结合基层服务和管理需求,完善自然人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体系,对孕产妇、孤寡老人、各类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数据进行标签化,形成精准的人口基础数据库,夯实基层精准化治理的数据基座;以基层需求为导向,匹配基层数据需求,形成基层数据采集、清洗、共享、返还等协同联动机制,开发完善精准核查工具,赋能一线工作人员开展服务。
(二)服务下沉基层社区
我市以建设城乡社区生活圈为抓手,为解决社区服务痛点、难点为切入口,健全社区服务线上线下工作机制。线上建设52个社区“随约服务网上驿站”示范点,串联一体化网上党群、政务、便民服务体系,600多类业务联网通办,实现社区服务“随时随地随心约”。线下推动各类社区服务机构与社区“随约服务网上驿站”衔接,解决居民群众急需的“关键小事”,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“一厘米”,提升居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。截至目前,社区“随约服务网上驿站”已在52个社区(村)建立示范点,共设置17个服务功能、76个模块、168个功能,600多类业务联网通办。累计入驻机构和商家724家,链接第三方服务21个。累计注册用户35.4万人,用户数据覆盖176个镇街、1970个社区(村)。累计访问1600万人次,平台信息总阅读数452万次,为居民提供参与社区活动、服务48.3万人次。
五、下一步工作
我市将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,进一步丰富“穗智管”平台应用场景,分析挖掘数据价值,持续推进物联感知体系、社区“随约服务网上驿站”建设,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创新实践,进一步加强挖掘、推广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经验做法,切实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,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。
感谢您对我市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,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。
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
2022年5月27日
(联系人:刘绮璇,联系电话:38920239)